- UID
- 678536
- 注册时间
- 2017-12-16
- 在线时间
- 小时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- 听众
- 收听
|
最高人民法院明确:"不缴社保"约定无效,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(详细版)
一、司法解释核心内容(2025年8月1日发布,9月1日施行)
1."不缴社保"约定绝对无效
- 无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签订协议,还是劳动者单方签署"自愿放弃社保声明",均因违反《劳动法》《社会保险法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。
- 法律依据:社会保险费缴纳是法定义务(《社会保险法》第58条),具有法定性、强制性,不得通过约定免除。
2.劳动者解除合同可获经济补偿
- 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,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,可主张经济补偿,标准为:工作年限×月工资(满1年1个月,不满6个月0.5个月)。
- 例:工作5年3个月,补偿5.5个月工资。
3.社保补助需返还
- 若用人单位此前以"社保补贴"形式向劳动者支付现金,在行政机关责令补缴后,可要求劳动者返还已发放的补助(避免劳动者双重获利)。
二、典型案例:朱某诉北京某保安公司(裁判要点)
- 案情:保安公司要求朱某签署《自愿不缴社保声明》,每月支付500元补助。后朱某以未缴社保为由辞职,要求补偿。
- 争议焦点:声明是否有效?
- 法院认定:
1.社保缴纳属法定强制义务,声明系公司提供的格式条款,排除劳动者主要权利,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,自始无效。
2.公司未履行缴费义务,朱某解除合同符合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8条,公司需支付**2.5个月工资(工作2年6个月)**的经济补偿。
- 裁判意义:明确"格式条款+现金补助"的规避行为无效,强化对劳动者法定权益的保护。
三、用人单位三大风险与后果
1.补缴+滞纳金
- 社保征收机构可责令限期补缴,逾期按日加收万分之五滞纳金(《社会保险法》第86条)。
- 例:欠缴10万元,逾期100天,需补缴10万+5000元滞纳金。
2.经济补偿必担
- 劳动者解除合同的,单位需支付N倍月工资(无需协商,法院直接支持)。
- 2024年全国人均月工资约8500元,若10人集体维权,单位可能面临8.5万元×10=85万元补偿。
3.用工风险累积
- 未缴工伤保险的,工伤待遇由单位全额承担(如十级伤残需支付19个月工资);未缴医疗保险的,员工医疗费由单位报销。
四、劳动者权益维护指南
1.三步维权法
- 向用人单位提出补缴要求;
- 遭拒后,向社保征收机构投诉(12333),行政机关60日内处理;
- 仍未解决,可解除合同并申请劳动仲裁(注意保留工资条、社保记录等证据)。
2.警惕"高工资+无社保"陷阱
- 例:月薪1万(含500元社保补助) vs 月薪9500+全额社保,后者退休后每月可领养老金约4000元,长期收益更高。
3.新旧衔接期注意
- 2025年9月1日前,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可避免补偿责任;劳动者已签署的"放弃声明",9月1日后仍可主张无效。
五、法官权威解读(最高法民一庭张艳)
- 为何不承认"自愿放弃"?
"社保具有社会共济性,劳动者放弃的不仅是个人权益,更损害社保统筹制度。例如,养老保险需累计缴满15年,年轻时放弃将导致退休后无保障。"
- 对中小企业的建议:
"依法缴费反而降低风险。以北京为例,企业五险缴费比例31.5%(养老16%+医疗10%+失业0.5%+工伤0.2%-1.9%+生育0.8%),看似增加成本,但避免了工伤、医疗等大额支出。"
六、数据与趋势
- 2024年社保参保率: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.8亿,仍有15%中小企业存在未足额缴纳现象(人社部数据)。
- 类似案件增长:2023年劳动争议案件中,社保纠纷占比28%,同比上升12%,此次司法解释将直接影响超8000万灵活就业人员及中小微企业。
七、总结
最高法通过"无效认定+经济补偿"双轨制,彻底封堵"不缴社保"的灰色空间。对劳动者而言,社保是医疗、养老的"安全网";对企业而言,依法缴费是降低用工风险的"防火墙"。9月1日新规施行后,预计社保补缴案件将激增,建议用人单位于8月底前完成自查整改,劳动者注意留存劳动关系证据,依法维护权益。
(信息整合自最高法新闻发布会、典型案例及六家权威媒体报道,涵盖法律依据、实操细节与风险提示)
来自: iPhone客户端 |
|